第十一章 状元之争(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 此刻殿内的阅卷正在继续着,如夏完淳这种的卷子,因为符合钱谦益所见,文采又不错的,第一时间已是被勾了圈,按照圈不见点的规矩,他们的文章将在一等二等之间。最后圈最多的十名考生的卷子,将呈给天子。天子亲览后,再从中定下前十名的名次。

    现在钟绾妤的卷子,正在内阁次铺王铎的手上。

    乍一看这娟秀的字体,王铎便有些眼熟,先是捋着胡须在心中笑道“看来我与钟会元还真是有缘。”

    随即观察着其有无越制,纰漏之处。殿试策问有标准格式,文章开头启用臣对臣闻,收尾用臣草茅新进,罔识忌讳,干冒宸严,不胜战栗陨越之至。臣谨对。

    文章禁止涂改,段落起首必空二字,文章通篇必须用四六骈文写,最少千字,如果能言之有物,写的最多当然越好。

    王铎见钟绾妤文章格式没有一丝错处,加之字迹工整,虽算不得考生里一流好字,但一读之下,却令人十分舒心,凭着直觉过去,此文已是在圈,尖,点这三等之内了。

    不过作为卷子第一位读卷官,王铎没有前面几位官员的参考,自是要再三慎重。

    于是王铎开始看钟绾妤的第一道题。

    这一看,王铎便有些吃惊,前面改的卷子,基本上都是对借虏平寇持赞同意见,这好似已成为了一种规则的默契。

    但钟绾妤却偏偏打破了这一默契,洋洋洒洒满篇言,皆是在反对着这一策略。

    王铎突然想到殿试上,朱由崧对钟绾妤的恩宠,顿时了然,心里已是默默的给钟绾妤安上一个保皇派的标志。

    然后他便开始犹豫起来了,这借虏平寇,与其说是答题,不如说是一次站队了。

    往小了来说,殿试卷若是赞同,便算是中庸之道,不会有风险,但在这么多相同观点中有很难出头。

    而答反对,便就是博取状元之道。因为最后前十的名次是天子定的,天子对于与自己政见相和的文章,自然大有好感,但前面这关过不过得了,风险可就大了。

    往大了来说,这还涉及了党争。也得亏钟绾妤第一个改卷官是王铎。

    历史上的朱由崧监国时,便已推举王铎为东阁大学士。六月三日,王铎入阁,马士英为首辅,王铎至而为次辅。

    在辅政期间,王铎感戴福王恩宠,办事竭尽忠诚。钱谦益作墓志铭就称赞他:“事弘光皇帝于南,奖护忠直,疏解禁锢,侃侃有以自处”。

    特别是当马士英、阮大铖要以六等拟定北部降贼大臣罪名时.王铎与刑部尚书解学龙则尽力保全了多数的北来大臣。二人却因此受到保国公朱由弼的弹劾,解学龙遭削籍处罚;王铎则因有福王的私交关系,方保无祸。

    随后发生的北来太子事,更表现出王铎报恩福王的行为。明弘光元年三月一日,有自报“太子”者从杭州到南京,从而引起朝中“太子”是真是伪的争议。以东宫侍班身份的王铎首先认定太子是伪,《国榷》卷一零四记载:“盖士英揣上意,逆设疑端,大学士王铎附士英,首言其伪”。

    可见王铎在“太子”真伪的立场是鲜明的,甚至自愿站在风口浪尖上,直接处置此事,把“太子”押解入狱,从而维护朱由崧的正统性。

    于是这位保皇派的王铎也没犹豫太久,便给卷画了个圈,打了个一等。

    钱谦益等其它读卷官也各自打了分,最后钟绾妤的试卷很尴尬的与几个人并列争着第十的位置,且听说钱谦益等人第一时间就排除了钟绾妤。

    王铎有些不服气,拿着卷子找到钱谦益登入理论。钱谦益却是道:“怎么王阁老还有异议吗?难道你以为这样不顾士林清议,以文媚君的考生也能入前十吗?如此天下读书人的风骨何在?”

    钱谦益当下一顶大帽子。无论王铎想要作任何解释,都处于不利之处。

    王铎却捏须对着殿上几位大臣道:“此言有理,我也觉得此文章不妥,看来此卷是要罢落了,但是本官突然想起,这钟绾妤是会元啊。且不说陛下早有吩咐在先,要好好看看钟会元的卷子,就说本官记得的,历科会试的会元卷,不在名次中,都要呈天子御览的!”

    听王铎这么说。钱谦益都是一时失语,他陡然想起来是有这个规矩的。

    “怎么?钱阁老?诸位同僚,我说的有什么不对吗?”王铎环顾四周问道。

    一些东林党与马党的人想要反驳,但偏偏王铎所言非虚,于是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如此在王铎的力保下,钟绾妤的卷子毫无意外,被放入了前十。

    殿试前十卷子选定之后,就要呈给天子御览,由天子定出名次。

    这就是进士们,出门可以到处吹自己是天子门生的缘故。科举对朝廷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将论才权力,掌握在皇帝手里。而不是魏晋时九品中正制,由官员相互推荐,导致世家垄断人事权。

    殿试后第三日,十位读卷官各持一卷,在殿下丹陛下侯立。

    十位读卷官奉卷入中极殿之后,此时的朱由崧,已坐于御座之上。

    殿试为皇帝观策,自宋以来,殿试的文章,天子不亲自阅卷,而是由官员读给天子听。

    因此主持殿试的官员,都称为读卷官,而不是阅卷官。

    当下居首的马士英持卷至御前跪读,马士英读毕,其余读卷官依次进而读卷,清朗宏亮的声音回荡在殿上。

    朱由崧认真的一份份听着这些卷子,但绝大部分士子的观点,都是与他政见不同,这令他心底有些失望。

    待到最后的王铎开始念起,只听了十数句,朱由崧的眉头就舒展开来,心道,这士子文章作得很好啊,比前面几人都是高出一筹不止,格律也好,念得琅琅上口,且最难能可贵的是,这竟是唯一一份赞同他的,甚至他同样寄以厚望的夏完淳也不敢这么写。

    待到王铎念完,朱由崧不由问道:“王卿家,以为此文如何?”

    其余九位读卷官都是讶然,朱由崧前面九篇都没有问过,唯独这一篇问了。

    王铎当下道:“回禀陛下,这篇文章就算苏韩子健复生所作,也不过如是,这钟绾妤乃是当今奇才,当点鳌头。”

    朱由崧有些惊奇道:“此文就是钟绾妤所作?就是会元,解元两元,连魁的钟绾妤?”

    “是啊,就是此人,陛下若是点了他为状元,他就是咱们大明第二个连中三元的状元了。”

    朱由崧惊喜的正要决定,却见钱谦益出列道“陛下,臣以为不可。”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