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礼崩乐坏(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到了第二级“上造”爵位,可以戴麻布做的尖顶圆帽;到了不更以上的军官,可以戴上板冠以示尊荣,板冠上的线条多寡代表的爵位高低。

    到了五大夫爵以上就可以换上材质不同的高冠了,这就代表进入了真正的贵族阶级了。

    扶苏是长公子,位比封君,自然也是要戴高冠的。作为李斯的正式弟子,有正规文凭的扶苏按礼还可以给高冠两侧挂上带子,即所谓高冠博带。不过扶苏嫌麻烦,除非是大型祭礼场合,一般不会戴。

    脑袋上顶个高冠,扶苏时刻就要注意得抬头挺胸,或许这也是制订礼仪的礼官们想要的结果。

    要去谈正事,又是跟奉常谈话,扶苏不得不郑重其事地穿戴上整套礼服,最后再给身前左侧腰带上佩一块硕大的玉环就算是能出门了。“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出门不佩玉,就跟现代人出门不戴表一样。

    府中自有御手将车架准备好,高进也亲带一队精锐甲士随行,一行人浩浩荡荡便出了长公子府,赶往王城边上的奉常署。

    扶苏一觉就睡到了午后,正赶上了咸阳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光。

    繁华的咸阳城街道挤满了士农工商,人们或行色匆匆或安步当车,却将扶苏车架给堵在了路上。

    咸阳的街道与城外的直道与驰道不同,并没有划分出严格的行车与行人的区域,因此常有人车挤在一团的场景。

    扶苏命一旁的书记员——御笔吏——将城市道路规划写进自己上奏的备忘录里。

    虽然街上行人马匹众多,然而与同时期的欧洲或后世城市不同,咸阳城的街道非常干净,根本看不到牲畜粪便。

    商君变法之后,昭法继承了殷商之法,严令禁止在街上乱扔垃圾:“弃灰于道者,黥”。意思是把垃圾扔到街上的人,就会被在脸上刺字。儒家说昭法酷烈,这是他们没见过商法,在商朝往街上扔垃圾,按律是要砍手的。

    就以扶苏举例,他的车架有四匹马拉车,如果这四匹马有一个拉屎在地上,扶苏没有及时清理,按照律法是要给他脸上刺字的。

    当然身为储君,代表王室脸面的扶苏不必担心自己的盛世美颜被毁,但是御手就躲不过了。因此每次出行,扶苏队列中总会有一两个专门负责清理粪便的“捡屎官”。

    至于拉车马匹的数量,如果按照周礼规定的“天子驾六,诸侯驾四”的规定,扶苏身为诸侯公子,使用四马拉车是明显的僭越。如果在西周被人参一本给天子,自己是会被剥去衣裳鞭刑伺候的,还会被减掉食邑以作严惩。

    然而春秋以来,礼崩乐坏,诸侯士大夫所用的礼器形制对比西周已经有了全方位的僭越。春秋时已经有士大夫使用了九鼎的器具,达到了天子的仪制却没人敢管。这个大夫就是扶苏家的实在亲戚,赵王迁的祖先。

    昭国与赵国同为嬴姓赵氏,系出同源。因此说起来扶苏跟赵灵儿按礼是不能同姓结婚的,然而还是因为礼崩乐坏,诸侯之间的联姻早已不顾周礼了,表哥表妹互相嫁娶的不知凡几。

    奉常署到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