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六九章 并不合适的对手(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草原上的民族,楼烦和林胡在赵国的面前根本就不是个个儿。

    拥有已经逐渐恢复了元气的胡服骑军,还有归降过来的胡人部落精骑,即便是骑兵对碰,赵国也有信心大胜。

    而且有战神李牧在,赵人就更没把匈奴人太过当作对手。

    赵国国内普遍没把匈奴的入侵没当会事,甚至有人将匈奴的南侵作为一次收割军功的好机会。

    数十年来,赵人的眼中就只有西边的强昭这么一个敌手。

    至于匈奴人?

    昭国能够以三万破匈奴大军三十万,那我大赵自认弱势一点,那么十万破三十万,总不至于有什么问题吧?

    问题大了。

    昭军之所以能以三万破三十万,除了因为本身实力的确强过不止一筹,还因为经过大昭的多年经营,原归属于西戎,以及羌民的西部疆域已经建立起了以长城和坚固城池为一体的坚固防御体系。

    作为入侵的匈奴,在面对这样防御时,迫不得已只能以大量兵力围攻少数高价值目标。

    匈奴最引以为傲的机动性,在这样的情况下无法发挥自身的优势,而一旦落到阵地战,昭国表示自己完全可以打十个。

    另一方面,匈奴知道大昭不好惹,因而大多数的入侵兵力都是其裹挟而来的月氏、羌、胡人等其他民族的军队,匈奴自己的主力其实只有很少一部分,因而战斗力比较弱。

    这样的杂牌军打打顺风仗还行,要跟大昭强军硬碰硬,就根本不够看了。

    但这一次赵军所面临的情况则是截然不同的。

    林胡与楼烦本来就是游牧民族的国家,虽然在受到中原文化侵蚀多年后,逐渐有了定居一处的雏形,但身为逐水草而居的民族,他们的定居还处于很原始的阶段。

    这两处国土上的所谓城市规模比中原的镇子还小,防御力更是窗户纸一般。

    在这样的情况下,新收为赵国的土地上,就很少有能够作为战略支点的地方存在,赵国不得不在于匈奴人完全对等的情况下,在铺得极开的广阔平原上与匈奴骑兵展开战斗。

    在这样的情况下,匈奴完全能够发挥出自己的机动力优势,避开与赵国占优的正面对抗,转而进行大规模的战略迂回,目标对准的是赵人身后缺乏保护的补给,以及没有多少防御力量的城镇。

    作为在北方对阵少数民族经验最为丰富的老将,李牧曾多次向赵王成提出,要暂时放弃对楼烦旧地的防守,全部军力缩回到可以构建防御支点的赵国本土。

    在楼烦、林胡两地施行坚壁清野的政策,收缩军力抵挡住因长途奔袭而疲惫不堪的匈奴铁骑之后,再伺机反击。

    但这样的收缩政策显然不符合赵王成想要在天下人面前保持的进取形象不符,故而被赵成拒绝了。

    于是赵军只能在极为不利的情况下与匈奴作战。

    说是作战,实际上在大部分时间里,赵军只能徒劳无功地跟在匈奴骑兵的屁股后面跑而已。

    无数次,赵军只能眼睁睁看着匈奴人劫掠完后留下的残垣断壁,远远目送别人扬长而去,无可奈何。

    不同于需要漫长补给线为生命脐带的中原军队,匈奴人的补给一直都是跟着他们一起前进的。

    但就在这样极端不利的条件下,李牧仍然在所有人都不看好的情况下,实现了一次大胜。

    这一战,甚至险些断送了未来的匈奴帝国。

    事实证明,冒顿挑选了一个并不合适的对手。

    ()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