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二四章 君子之死(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 而其宗室身份,以及在国中的卓著威望,同样是楚国政坛能够不在熊槐离国之后四分五裂的重要粘合剂。

    黄歇离世之后,楚国朝堂的各方力量便处于了互相不能信任的状态。

    因为他们之所以能够放下分歧,勉强凝结在一起,就是因为都能够信任黄歇。

    而在黄歇不在之后,这种基于个人威望的信任,也便荡然无存了。

    对黄歇的突然离世感到最为难熬的人,应该就是公子兰了。

    作为屈原失踪后被黄歇挑选作为与自己共同执掌朝政的令尹,公子兰理论上应该在黄歇离世之后承担起这份责任来。

    然而实际执掌朝局的时日尚短,是公子兰的致命缺陷。

    未能形成自己的威望,就意味着公子兰很难立刻负担起黄歇的空缺,也没人能够信任他。

    而另一位由黄歇延请入楚,为楚国解决危难的另一位同盟者,也同样难熬。

    那便是由赵入齐,后又奔赴楚国寻求职业生涯转机的老将廉颇。

    在经历过赵国的方面将领,以及齐国的短暂最高指挥之后,来到楚国的廉颇在对阵王翦、白起、蒙恬三将的过程中,展现出了此前几乎从未有人看出的才能。

    一人力扛大昭老中青三代大将的攻伐而不败,廉颇所展现出来的,早已不能只以将才称之。

    而是真正令人欣赏到了他的帅才。

    借由对楚国整体战局的支撑,廉颇也迅速获得了军中的各方支持。

    可是廉颇也有着他致命的缺陷。

    归根结底,入楚时日尚短的廉颇对于楚人来说,仍是个外人。

    楚人也没有昭人那般,只要你愿意为大昭出力,那便与昭人无异的广阔心胸。

    楚军能够听从廉颇的安排,廉颇本人的威望其实只占了很小的方面。

    他能够得到的支持,多数还是来源于黄歇一人而已。

    那么在黄歇突然离世之后,廉颇所要面临的窘境,便是肉眼可见了。

    于是作为廉颇的下一位合作者,公子兰需要尽快回国完成对黄歇过世之后,朝中权力真空的填补。

    否则时间拖得越久,楚国的政局乃至于军中,便会越崩溃。

    而与各国的和谈,便成了横亘在公子兰与寿春之间的一道大坝。

    于是自然而然地,原本在不久前由楚人的有恃无恐而陷入僵局的和谈,重新在楚人的各方恳请下重新展开了。

    这一次,同样不愿意拖延的各方终于一致同意,加速了和谈的进程。

    对于钟离的非分之想,楚使是再也不敢提了,连带着对于上蔡的割让,也变得痛快了许多。

    毕竟相比于脱掉衣服,砍掉手足才是更令人痛苦的。

    看来为了能够尽快还朝,公子兰并不介意稍微出卖一点国家利益。

    得知了楚国发生的巨大变动,以及公子兰的迫切心情,各国都在表达了对黄歇的哀思,送上“节哀顺变”的或真诚或敷衍的言辞之后。

    对楚国残余领土展开了毫不留情的撕咬。

    ()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