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零一章 朝堂暗争与威逼利诱(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p;   能够在群英济济的大昭朝堂上屹立不倒,李斯的朝争手段自然同样是炉火纯青。

    尉缭最后的反应却让人啼笑皆非。

    虽然他说自己的看法与扶苏相同,但朝臣都何等精明,一眼就能看穿这位大才实际上并无切实看法,他只是不忿李斯不让他说话而已。

    至于最后将话题又扔回给扶苏,只能说是“神来之笔”了。

    在这场掩盖在台面之下的争权之中,除了一个蒙在鼓里的尉缭子,大多数人都看得出李斯被王绾摆了一道。

    而另一个主角——扶苏,也重新清晰地出现在了朝臣们审视的视线中了。

    就如李斯怀疑的一样,不少人都在心中暗暗猜测,这场突如其来的争执,是否出自这位极有可能顺势染指太子之位的贤公子之手。

    若是如此,其中所含的意味便值得让人咂摸了。

    毕竟也见识过各国朝堂的诡谲了,重臣们的那点心思,扶苏自然是也能猜到大半,只是有苦难言。

    幸而李斯并未让因尉缭子一句无心之言所引起的沉默持续太久,又将主导权控制在了自己手中,“那么商议结果就是废后之事势在必行,还有何人反对?”

    无人出声。

    三公与长公子都已经协商一致,再行反对也没有什么意义。

    李斯又稍等了片刻,便开启了下一步的话题,“那么,对于如何解决太子横在国书中所言的借口,各位有何想法?”

    原本有个最好的办法。

    那就是让楚王熊槐下个诏书即可。

    但这条路被昭王自己个儿堵死了。

    倒不是因为楚王过世。

    而是这个消息被早早披露了。

    所以说熊横这次还真的成功耍了大昭君臣一次。

    扶苏又偷眼看了看那位。

    从方才王绾与李斯暗争之时,仿佛兴致缺缺的始皇就以手撑额,似是闭目养神起来。

    对于大臣们或明或暗的那点争权夺利之举,以始皇帝的玲珑心思自然是洞察秋毫。

    但不同于刻意追求所谓君王平衡之道的普通君主,始皇从来不会插手这些明争暗斗。

    说不好听点,那些值得大臣们争来夺去的权力,不过都是从始皇手缝中漏出来的残渣剩饭而已,即便再怎么争,也不过是在始皇的掌中翻腾而已。

    他又何必放在心上。

    这或许是只有自信到极点的君主才有的心态。

    此时从始皇那平湖一般的面容上,扶苏也看不出什么来,只能再次收回了目光。

    而对于相邦李斯方才抛出的问题,此时也议论大起。

    然而扶苏听了听,没听出有什么建设性的内容。

    讨论了半天,其实无非只有三个建议。

    除了最简单的两个——威逼、利诱之外,还有一个不太上得了台面的建议。

    作伪诏。

    反正楚王是死在深宫的。

    大昭说他在死前写了封遗诏,谁也拿不出证据来证明这是伪诏。

    但这看似简单易行的方法之所以被称作上不得台面,就是因为这个方法实在是太下乘了。

    虽然没人拿的出证据来,但只要不是傻子,就都猜得出事实如何。

    尔虞我诈自然没错,但这等把天下人当傻子的无赖举动,还是让有着大国骄傲的大昭君臣有些不齿。

    于是话题便轻轻揭过,重又回到了那两个最简单的方法。

    威逼很容易,也是大昭做惯了的。

    天气酷热,白起与王翦的大军在鄢、郢之间耽误的时日也久了些,与其继续空耗粮草,不如东控冥扼关给楚国君臣降降温。

    当然,冥扼重关不是说下就能下的,作为天下九塞之一,冥扼自来是兵家苦地。

    所以即便是视天下强军如土鸡瓦狗的昭国重臣,也只用了“控”,而不是“下”。

    后世发生在此地最著名的事,当属三国时代武圣关羽曾于荆州驻扎,在屯兵于此时,恨不能通过此关北上夺取中原,冥扼因此得名“恨这关”。

    而在春秋时代,此地也极为有名。

    兵圣孙子就曾在吴楚柏举之战时从此领兵南下,几乎灭亡楚国。

    因其地势险要,为兵家必控要地,吕不韦著《吕氏春秋》,将其位列“天下九塞”之一。

    总之,如果将寿春视为楚国的心脏,冥扼关就是楚国的咽喉。

    将白起、王翦两只铁手控上这处咽喉,就是“威逼”。

    至于如何利诱,那便更简单不过了。

    于是在一年之后,扶苏再次听到了那个几乎能在他耳边磨出老茧的地名。

    汉中六百里。

    ()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