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九八章 艰巨的任务(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当面,没有说什么,只在心中记了一账。

    扶苏却并未留心赵灵儿的神色,只顾着学儿子的样子瘪着嘴扮鬼脸。

    “你是怎么回的?”一边问着话,华阳夫人一边飞快从宫人手中接过了一个木制的小玩具,吸引走了嬴澍的注意力。

    突然一阵困意袭来,扶苏强忍住一个即将出口的哈欠,抿起嘴角将其变成了一个弧度适中的微笑,“留城之战的始末,在写给咸阳的报告中已经写得很详细了,我也只是再重复了一遍而已。”

    一夜未眠,又早早被叫到了宫中问话,在提起最后的精神觐见完始皇之后,此时扶苏的精神已经几乎到了极限。

    华阳夫人点点头,将玩具交到了赵灵儿的手中。

    按了按有些发胀的太阳穴,扶苏接着道:“至于和谈之事,我的意思是除了令太子横退位、宣布屈原为国贼并废后之外,土地上的要求可以稍微放松一点。”

    昭国伐楚的目的本就在于实现始皇引导下的战略转型,而并不在于土地。在政治上收获颇丰的情况下,土地反而成了次要目标。

    毕竟不像能够迅速收为己用的西魏与巴蜀,楚国氏族林立且各自独立的复杂态势使得无论由谁来做这个统治者,统治起来都极为麻烦。

    楚国王族用了数百年的时间也不过能够在地方上稍稍展现出些许单薄的存在感,这其中虽然有楚国本身制度缺陷的原因,却也证明了管理上的困难。

    即便统治者换成了体制更为先进的昭国,想要将吞并下来的土地转换为实际的国力,所需时日仍然超过了能够接受的程度,因此反而会成为拖累。

    因此昭国可以干脆吐出一部分占有的土地,交给各国,尤其是赵国,使其成为飞地而牵扯大量的本土精力,这甚至要比剥夺他们的土地占有权更为有利。

    而且相比于占有大量需要耗费太多精力与时间去建立统治的土地,在扶苏看来,倒不如去争取其他方面的利益。

    比如在退兵之际利用清除掉王族势力的手段,更进一步挑拨王族与地方氏族的对立。

    或者利用各国对楚国土地的渴望,巩固昭国的盟主地位,并加强各国间的仇视。

    华阳夫人对此未置可否,只示意扶苏继续说下去。

    “另外,就是齐、赵、魏等参战国在战后的利益瓜分了。我本来是想让他们自行协商,我大昭只用做最后的仲裁者即可。”

    说到此时,华阳夫人终于发表了意见,“不可。这会给他们联合的机会,也会削弱盟主的存在感。”

    夫人主要的精力仍在逗弄孙儿,却几乎是下意识地做出了扶苏经过慎重思考之后才得出的判断,令他不禁有些钦佩。

    扶苏点了点头,“父王也是这么说的。所以我在外交上果然还是稚嫩了些。”

    虽然有过数次的出使经验,但要洞悉复杂的国际形势,还需要丰富阅历。但阅历这个东西,必须要有足够的时间去积累才行,如今尚且年轻的扶苏,并算不上是杰出的外交家。

    不插手各国之间的利益分配,看似可以隔岸观火,让他们在互相争取利益的过程中更为针锋相对,昭国可以在最后做出仲裁。

    但各国领导层并不是傻子,他们完全可以通过互相的妥协,来为自己谋取更大的利益。

    到时候,真正会受到损失的,反而就会成了昭国。

    而且,就如华阳夫人所言,这样就会给了他们联合的机会,且削弱昭国这个盟主的存在感。

    这与始皇以盟主之位号令列国的利益相违背。

    理所当然被始皇否了。

    这也就意味着,在接下来的和谈过程中,扶苏所要面对的,就不止是楚国使团,而是除了燕国之外的,所有中原国家的使团。

    这样巨大的工作量,只是想想就足以让人心生畏惧。

    更何况,各国使团之间关系的复杂程度简直到了可怕的地步。

    所有国家之间,联合、对抗都是同时存在的。

    甚至为了分配战后的利益,各国与楚国之间或许也有联合的可能。

    毕竟在战事结束,存楚已经成为既定方略之后,各国与楚国之间,便恢复了可以联合的可能性。

    终于察觉到了扶苏的困倦,华阳夫人没有再强拉着他说话,挥手让扶苏先去后殿歇着,稍晚再起来一起用晚膳。

    几乎睁不开眼的扶苏自然没有多言,躬身行礼之后便退下了。

    张开嘴打了个大大的哈欠,扶苏听到颌骨的轻微摩擦声,然后给了诧异转过头看向自己的小宫女一个不好意思的微笑。

    宫女低头浅笑,并未言语,只在重新转过头带路后,将脚步稍稍加快了些。

    ()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