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六四章 灭楚?存楚?(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大型器具来援的帮助。

    这些前刑徒,以及他们操作得当的机械,的确在守城之战的前几日,做出了卓越贡献。扶苏如此感谢,倒有几分真心,故而也不能说他完全是在阴阳怪气。

    战报之中所占篇幅最大的,却是对接下的战局,或者说是楚国未来做了一番推测和建议。

    虽然此战大胜,加上还未统计完成的追击战果,按照比例来说,楚军的伤亡以及失踪很可能能够达到十万之数——大多数的战死都是在溃军追击之中造成的。

    但扶苏此时的想法与战前未有多大改变:灭楚时机还远远未到。

    对于楚国的战略目标,与楚国本身的战力水平是否受损其实并无直接关系。

    楚军战力即便仍在巅峰,在四面临敌的此时也毫无意义。

    乐毅灭齐之时的齐国不强吗?

    齐湣王南胜楚国,西伐赵魏,又联合韩、赵、魏三国共伐昭国,最后助赵灭中山,自己也吞并掉了老牌诸侯强国宋国,当时各诸侯国纷纷背离昭国,归附与齐。

    然而如此强大的齐国,在被六国攻伐之时仍被灭国。

    更枉论要论国势强弱,此时的楚国还未能够得上当日的齐国威势。

    因此灭楚虽难,但在此时却不是真正的难点所在。

    真正难的,是灭楚之后。

    昭国并非没有灭国经验。

    韩国便是昭国平定列国战略中的第一个牺牲品。

    但楚国与韩国截然不同。

    国土面积与人口自然大相径庭不说,楚国基于大族的政治结构,也是一个难以治理的点。

    更重要的是,与灭韩之战主力全是昭人不同,此次伐楚,六国或多或少都是有参与的,这一点在战后的“分赃”之中是不能不考虑的。

    而此时的昭国国力虽如日中天,但能否将楚国的国土全部安稳吞并呢?

    答案是不行。

    甚至若非张良推动齐楚同盟,大大威胁到了昭国的地位。

    原本扶苏是想按照历史进程,最后再对楚国动刀兵的。

    同样以韩国做比。

    对于立国不到两百年,却已经被平灭了近十年的韩国,一年多前还曾借由昭国伐魏的时机起而叛逆。

    那么建国已经接近八百年的泱泱大楚,其民能否安然接受昭国的统治呢?

    风俗习惯、法理制度都不相同,大楚之人能安然接受昭国统治才算见了鬼。

    可以想见的是,这一口大蛋糕咬下去,恐怕就会立刻吃坏昭国的肚子。

    在广袤的楚国大地之上,必然会有的层出不穷的叛乱,恐怕会让昭国应接不暇。

    没有足够的文武官员,要治理这样庞大土地,更是让人力不从心。

    而在赵、魏、齐列国俱存的情况下,吃下一个非但无益反而有害的楚国,对于大昭而言,弊大于利,且远远大于利。

    这一点,所有人都看得很清楚。

    包括嬴政。

    但是这毕竟是能够让始皇帝彻底超越吕不韦阴影的灭楚啊。

    王翦已经拒绝过当时还年轻的昭王一次了。

    此时的扶苏,能够劝阻他第二次吗?

    ()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