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七章 大昭的底气(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都以厚重的土砖砌得严丝合缝,唯一的通口在粮仓顶端。

    每个粮仓之间都有留出的空档,这自然是为了防止一座粮仓的失火波及到其余。同样为了防备火灾,每座粮仓周围还有两个稍小的圆筒,据介绍,这两个筒子里装的并非是粮食,而是沙土。

    一旦发生火灾,看守者就会利用扶苏眼前的这个被染成红色的机关打开沙筒与粮仓之间的通道,大量的沙土就将会被灌入粮仓。

    古人已经知道了,要扑灭封闭区域中的大火,用水不如用沙。

    除了建在地面上的数百座粮仓之外,扶苏还参观了被设置在地下的粮仓,相比于地上粮仓,虽然取粮难度较大,但胜在安全。

    除了必备的粮食之外,敖仓中还储备了不少酱油、食盐等军需之物,至于弓弩、战车等战略物资同样并不缺乏。

    这样一座能够同时承担地方防备、各种战略后勤的基地,根本不需要后世的经验来告诉扶苏,其重要的价值几乎肉眼可见。

    花费了两个多时辰,一身大汗的扶苏总算是走马观花地参观了据称规模已经超越了咸阳太仓的敖仓。

    于是,扶苏指着身旁的粮筒,问了一个最为关切的问题,“若要全额供给我本部兵马伐楚之战,需要几座这样的粮仓?”

    “请问公子,需要支撑几个月?”

    扶苏想了想,“以一个月为限吧。”

    军士在出发时,每人都会随身携带半月干粮,军中还有一个月的粮草,敖仓只需要再提供一个月的粮食,就足够支撑原定不超过两个月的战事。

    而且敖仓的粮食只是备用选择,理论上扶苏是完全可以从当地,以及盟国处获得足额粮草供应的,因此扶苏只说了一个月。

    “公子以为呢?”敖仓令宋应却没有直接回答,反而语带骄傲地问起了扶苏。

    “哦?”看着对方眼中的神色,扶苏猜想能够让对方如此骄傲的原因,当然是因为敖仓的储备丰富,因此他猜测了一个较小的数字,“十座?”

    宋应畅快大笑,“近了,请公子再猜?”

    居然不需要十座?扶苏吃惊之余来了兴致,干脆直接砍了一半数字,“那,五座?”

    “哈哈哈哈,又近了。”

    看着宋应仍然不变的笑容,扶苏神色中的讶色这才彻底掩藏不住了,“三座?”

    事不过三,宋应摇了摇头,然后伸出手指给了扶苏正确答案。

    不只是扶苏,所有随行之人都为宋应的答案大惊失色。

    因为面前宋应伸出的手指,只有一根。

    “我为公子算一笔账。”眼见众人或有不信神色,以为他大言欺人,故而宋应清了清嗓子,开始为扶苏,也为引颈的随行人员进行解释。

    “大昭军律,每名士卒每日三餐,每餐可用饭一斗。”扶苏点点头,大昭军律的规定他当然是清楚的。

    这里为了计算简便只算了粮食,实际上除了粮食之外,军士们还会分到不少的酱油和菜,有爵位的军士与将官每顿饭还会有酒肉。

    并且不同爵位之间的待遇差别很大,不但在菜品上,他们所食用的米也有精米和糙米的区别。

    但此时只是计算粮食,因此都做一斗只是估算,没人会在这个上面跟宋应抬杠。

    见无人反对,宋应便说了下去,“一万五千士卒,每日用粮便是四万五千斗,折合四千五百石,一月便是十三万五千石。

    “敖仓与大梁、彭城距离不远,且有水路勾连,算上路上损耗至多不会超过三成,那便是……”

    “十七万五千五百石。”未等宋应给出,心算极快的张苍便道出了答案。

    从未如此详尽地计算过,但这个数字对扶苏的冲击有一些,但却并不算大,在见识过伐魏的五十万大军的吞金能力之后,扶苏自觉神经已经粗壮了许多。

    直到宋应笑着说到了最后,“而公子面前这样的一座粮仓,便可容纳十八万石粮食。而这样规模的粮仓,敖仓有两百七十座。”

    扶苏僵硬着脖子看了看宋应的手指与得计的笑容,在转过头看了看视野中数不清数目的粮仓。

    虽然目前这些粮仓大多都是空的,而且为了安全起见,一座粮仓也不能塞满,实际上能用到一般的容积就不错了,因此宋应的算法仍是极大地夸大了敖仓的能力。

    然而即便如此,深知后勤在战争中重要性的众人,无人不被深深震惊,其后便是胸口涌起的骄傲与自信。

    大昭平灭六国的底气,从未如此充足。

    ()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