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零章 天下共主(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还高上半级的,与昭王的“方伯”身份同级,也不算失礼。

    至于赵、魏、卫三国当然不敢托大只派个使节糊弄昭王,都是亲身赶往武关,唯恐晚了时日,被昭王找到借口攻伐。

    方伯,是代表着诸侯之长的荣誉头衔,原本由周天子赐予孝公,如今又传给了始皇帝。

    原本这种荣誉头衔自然是不可以继承的,但这难不倒昭国的君臣,他们所要做的,不过是每当有新王登基,都派人去找周王室讨要一次罢了。

    可怜周王不但不敢拒绝,还要从饭钱里抠出用以祭奠文王与武王的胙肉来,用作赏赐。

    堂堂天下共主做到了这份上,实在是有够窝囊的。

    读者们可别以为前面说的“从饭钱里抠”只是一句玩笑话。

    实际上,如今的周王为了吃上一顿肉,还真的要从牙缝里抠才行。

    何至于此呢?周国虽小但也有一县之地,几万民众,周王为何会过得如斯凄凉?

    这还要从周国分裂说起。

    周考王弑兄篡位之后,为了防止自己也被弟弟杀掉——他自己就是杀了他的兄长周思王叔袭上位的,而叔袭又是杀了长兄周哀王去疾而谋得的王位。

    总之,为了防止继续套娃,周考王自己住在东边的成周,而将王弟揭分封到了王城所在的西边,续周公之职,为新周公,史称西周恒公。

    大有果汁分你一半的意思。

    之所以以“新周公”称之,是为了与原本的周公世系相区别。

    原本周公的世系来自周公旦,就是曹孟德《观沧海》中吐哺的那位,武王的弟弟,姬旦。这一世系在周王室内部严酷的倾轧中已经失传。

    本来这也没什么,周王不过就是把本来就芝麻大小的土地再分出去一块,从县长沦落为了村长,可村长也能过得不错吧。

    问题就在于西周恒公的儿子,西周威公去世以后,两个儿子分别在韩、赵两国的支持下展开了内斗。

    至于这位西周威公也是个人物,在位期间做了不少大事来维持周王室的存续,比如导致韩相侠累殒命的聂政刺杀事件,就是他引发的。

    说回二子内斗的结果,是本想坐山观虎斗的东周天子倒了大霉。

    时任周王的周显王被其中一个在西周斗争失败的儿子从成周赶了出来,只好跑到了西周公那里避难。

    而东周就被那位败者占据后建立了东周国。

    于是周王便真正意义上成为了孤家寡人,只能寄人篱下。周国实际上落到了两位周天子的管家——东西两位周公的手里。

    除了各国君主偶尔念旧情——主要是与其同源的燕国,施以援手以外,失去了土地的周天子便只能仰人鼻息得活着。

    如此人间惨事,真让闻者……其实扶苏也不怎么伤心。

    历来亡国之君除了献帝刘协,以及赶上了新中国的溥仪外,哪里又有下场好的。

    只是因为东周的亡国时间令人痛苦的漫长,才造成了末代几位周王的悲凉结局。

    原本座次安排上的商量不过只是走个过场而已。

    昭王作为会盟的发起人,又是毫无争议的霸主,当然得以上座,在扶苏提出的这点上,即便是抗昭主力屈原都没有反对,只是神色更冷些而已。

    可接下来的位次却起了争执,屈原对扶苏接下来的安排提出了反对。

    本来在昭王之后,理当要由天子的代表,周相姬玢坐在次席,扶苏也是这么安排的。

    毕竟是天子的代表,即便周王室如何衰微,作为正统的周相本就比诸侯高半级,如此安排也是情理之中的,于是诸国代表都没有反对的意思。

    然而屈原却不干了。

    以屈子的意思,昭王之所以能够凌驾周相而得以上座,正是因为昭国的实力强横。

    那么按照这个逻辑,仅次于昭国一线的楚国当然也可以凭借实力同样凌驾其上。

    周相姬玢的代表,司徒姬凖对此敢怒而不敢言,只能将求助的目光看向了在他眼里儒雅讲礼的大昭长公子,扶苏。

    扶苏先以温言劝慰这位年纪大概能做自己太爷爷的司徒平静下来,以免老人气得背过气去。

    这才跟左徒屈原商量,“设宴之时,可请楚王于我王之左安坐,再请周相坐于右手,可否?”

    楚国尚左,而周国与昭一样,以右为尊,因此这样的安排等于是让两国都坐在了各自的尊位上。

    姬凖自然点头答应,屈原也在众位的劝导下勉强答应了下来。

    只是还没等扶苏松一口气,屈原便又提出了一个可恶的问题。

    “如此,王旗的顺序又该如何安排?”

    没完了是吧?

    扶苏气得不轻,旗帜可是只有从右到左这一个顺序,容不得他取巧。

    ()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