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零章 赈灾?还钱!(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依靠的,就暂时收拢起来等到男丁们都安顿完了以后全部遣返原籍,回到原籍之后再用给官府舂米、织布等方式来还钱。

    总而言之就是两个字还钱

    有了扶苏的承诺,以及看在眼里的希望,原本有扩散到昭国整个北境,可能会造成严重匪患的难民潮总算是被稳定了下来,数量上在五六日里有了明显的减少。

    而且此时大昭的军势仍在,真有不开眼的想来一句“等死,死国可乎”,不用昭军动手,难民们就会自发把那个找死的家伙推下河去。

    分化难民分别安置,只是在难民潮的终点进行分流,为了彻底止住难民潮,扶苏还需要做的另一件事就是要将难民潮的源头掐断。

    难民潮的起因自然是匈奴入侵,然而匈奴已经褪去近月,义渠而来的难民仍然源源不绝地南下,这就意味着难民的来源绝对不是单纯的兵祸。

    通过几日来的的摸查登记,可以明显看出并非所有难民都来自于经受过匈奴兵锋蹂躏过的地区,实际上从比例上看,至少有一半的难民所在的地域是从头到尾都没被匈奴攻入过的。

    这也符合杨端和呈上的战报。

    领命支援义渠的杨端和部完满地完成了任务,昭军一到,匈奴侵略的马腿立刻就被打断了。

    实际上真正遭到匈奴袭扰的地域并不大,因此理论上而言不应该形成如此庞大的难民潮,这也是昭国朝堂此次被打了个措手不及的原因。

    问题就出在义渠人那个神奇的首领身上了。

    义渠人自来给扶苏的感受就是张扬跋扈,如草原狼一般。无论是那日春狩中见到的由乌氏倮率领的义渠骑士也好,还是在伐魏之战中使用落后的兵器仍能耍弄得魏骑团团转的义渠骑兵也好,无不是如此。

    然而也不知是不是基因变异,这位新晋的归义侯翟黎却偏偏是个胆小如鼠的。

    据说其人从未上过战场,只凭借对昭国的百依百顺才得坐稳首领之位。

    而在听闻匈奴入侵之后,这位义渠名义上的最高领袖立刻就做出了反应,他跑了。

    翟黎几乎是与义渠求援的消息前后脚到的咸阳。

    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就连求援的消息也是在义渠长老们在发觉自家首领突然失踪之后发出的。

    没错,翟黎在前,求援在后。

    扶苏真的很难理解翟黎的脑回路,为啥他到了咸阳之后不第一时间向典客署负责接待外国使团的部门说明情况

    若非长老们见机不妙,匈奴这会儿可能还在义渠境内肆虐着。

    原本你说你跑就跑吧,你偷偷溜了也就溜了,等昭王出兵赶跑匈奴之后你再悄悄回去继续当你的首领也就是了。

    可翟黎不,他不但要跑,还要将自己的老婆儿子连同亲戚朋友们一起带着跑。

    倒是个讲义气的。

    于是可想而知,自家首领都一副大搬家的架势,普通义渠人还能对政府的抵抗力量有信心就是天方夜谭了。

    随着从北边而来的难民越来越多,原本并未受到侵袭的地方一看,也绷不住了,于是就被裹挟到了难民潮中。

    难民的雪球越滚越大,直到滚到了难以的地步才被昭国察觉到。

    这一路上难民潮越来越大,死于路上的人也是越来越多。

    在缺衣少食的冬日进行最远长达千余里的迁徙,即便是对健壮的壮年男子而言也绝非易事,更不用说体质远远不如的妇女儿童了。

    其实这也是扶苏之前,古代政府“应对”超过自身能力的难民潮的方式任其自生自灭。

    政府只会派出军队严防死守,将他们困在一定地域内,然后等难民们“自然死亡”到能够接受的程度后,再行安置。

    这当然很不人道,然而在那样的情况下却是无奈的选择。

    而造成这样巨大伤亡的罪魁祸首如今却安坐咸阳城,心安理得地用麾下民众的鲜血为他浇灌了一顶侯爵的高冠。

    而要掐断难民源头的方式就是恢复他们对政府的信心,不是对义渠首领的,而是对昭国的,准确说是对扶苏以及他所代表的昭王的信心。

    而这也很容易完成,因为扶苏手中有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

    无敌昭军。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