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八章 盐税(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家战略层面的影响。原先得益于开中法的边商,为获得更高的利润,会选择直接建设边镇商屯,促进了边区军需供应充足,但折色法的出台,直接将边镇经济发展的基础抽离,边商逐步撤出,商屯荒废,边镇军需再度紧张,军费支出大幅提升,明朝陷入了更加可怕的财政危机。

    可惜后来的历代皇帝都没有看到这“折色法”给国家带来的危害,只有看到那逐渐流入国库的白银。

    而对大臣们来说,这样一来不但可以从中渔利,中饱私囊,对国库来说也能增加收入,虽然有些“饮鸩止渴”,但终究没有魄力动大家的这块大蛋糕,终于造成了崇祯后期国家养不起关宁铁骑之类的雇佣兵而导致亡国灭种的惨剧。

    ……

    朱厚照看的头都大了,第一次想改革一下朝廷的公文处理方式甚至想教一下户部的官员什么叫做经历报表,什么叫做会计核算。

    但是想到事关大明的国运和自己的未来幸福,终于硬着头皮强行看完了这些统计数据,并且边看边自己做了一个精简版的统计结论。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朱厚照有些痛心疾首,感觉自己错过了一个亿,不对,应该是数十亿不止。

    和宋朝的盐税收入对比可以发现,不论是南宋还是北宋,人家百分之八十的国库收入都是来自于盐税。

    而据统计,就拿北宋来说,北宋的人口大概在六千万左右,盐产量不会超过六亿斤,其中最重要的盐产地是两淮流域,盐城、泰州一代的盐产量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

    而绍兴二十七年仅淮南产盐就达到380万石,淮盐一年的产量就有100万引多,按这样估计,当时全国的盐产量大致在200万引-  300万引之间,而宋朝将盐引卖给盐商,一引盐卖六贯钱,一年就可以获得盐税一千二百万贯。

    有时朝廷会滥发盐引,还会多得盐税,但这样引起的通货膨胀也会被盐商通过提高盐价,转嫁到消费者身上,丝毫就影响不到朝廷的总体经济发展情况。

    而再看明朝,弘治九年的时候,人口大概也在六千万左右,刚好可以与宋朝当时形成一个对比。

    据统计,当时的盐产量有六亿斤,而弘治朝施行的“折色法”规定,每引盐要向朝廷交纳银六两六钱四分,共计国库应该收入白银一千三百二十八万两!

    而当时的盐税收入情况如何呢?仅仅只有多了二百多万两银子,剩下的钱去哪了?凭空飞了不成?当然是被狗吃了。

    就算是当时的计算能力再差,吏治再腐败,整个朝廷上下难道就没有人发现这个问题吗?当然是有的,可是这块蛋糕本就是他们自己吃的,反正帮皇帝把国库收入增多了,皇帝高兴了,那自己自然也要高兴高兴咯,怎么高兴呢?当然是啃食大明的收入,吸取百姓的骨髓了!

    得出结论以后,朱厚照瘫坐在椅子上,出神的想着该如何解决这件事情,把众人都吓了一跳,刘瑾也是紧张的不行,毕竟这么多年下来这可是朱厚照第一次如此勤政,居然连续工作和统计了四个多小时!

    朱厚照一方面对于这白白流失的白银心疼不已,说句难听的,这可都是自己家的钱啊!另一方面又对朝廷上下侵吞国家利益的这群蛀虫恨之入骨,巴不得效仿太祖来个“空印案”,最后就是一种无力感,甚至是一种畏惧感。

    自己贵为天子,手握生杀大权,人们对自己歌功颂德,见了自己都要五体投地,还告诉自己“天子一怒,伏尸百万”,可是当自己真要与天下的士绅,与群臣做对,与天下盐商为敌,战在他们对里面的时候,朱厚照才发现原来这皇帝的旗号并不是万能的,历史上的自己不就是想动一动兵权就“落水而亡”了吗?

    要是自己敢动盐税,敢分他们的大蛋糕,朱厚照不敢想,反倒是想到独自居住在慈宁宫里的母亲和自己的发妻刘良女,一股无力感从心头生发。

    自己的父亲又岂是瞎子呢?又岂是蠢货呢?不然又怎么弄出来一个“弘治中兴”呢?那为什么自己的父亲在位这么久,就是不敢碰这块大蛋糕,历史上的明朝十六帝,也无人敢动这块各家的自留地呢?

    朱厚照有些沮丧,让刘瑾把这些账本和自己统计的数据全部带回豹房,不让任何人接触。毕竟事关如此,谁能保证三位内阁大学士还会一如既往的忠心呢?谁又能保证素来清正廉洁的吏部尚书王师傅还能一如既往的大公无私呢?就是那群自己的股东合伙人,与国同休的勋贵们,又是否能继续统一战线呢?

    ……未完待续

    ()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