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乱民(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去,喊完口号就撤,切莫别让人抓住了把柄。”

    当地百姓本就不怎么开化,他们并不会考虑是这些世代欺压他们的土司造成了他们的不幸,一听有米拿,再想着家里嗷嗷待哺的孩子和那一脸菜色的婆娘,又想到法不责众,一大群人就乱哄哄的在“义士”的带领下朝着就近的官衙和商行围了过去。

    更有少部分地方,还强伤了朝廷用来赈灾的府库,一时间云南各地大小官员纷纷怨声载道,面对这群“乱民”也不敢镇压,要抢府库要围官衙都随着他们去好了,毕竟自己是为什么才被外放到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大家都有数,况且布政司的公文他们也收到了,是谁造成的乱象大家也都心知肚明。

    是站在世镇云南的黔国公和这群根深蒂固的土司这一边,还是站在那任期满了就风风光光回京的云南布政使熊海波那边,只要是有点脑子的人都不会难以抉择。毕竟自己能否离开这个穷乡僻壤看的是政绩,而政绩可不是由这些大字不识的老百姓来评价,靠的不还是黔国公和这些土司组成的士绅集团么。

    其中有几个不愿意同流合污损害朝廷利益的官员还死于了“乱民之下”,并且官场上下都异口同声地说是他们“激起了民变,逼得良善百姓走投无路杀官造反。”这群被杀的官员不仅一分钱抚恤金都拿不到,还要背上骂名,祸及子孙,遗臭万年。

    消息传出后,那部分本来秉持着中立和观望态度的官员也不敢在违背“大家”的意愿了,纷纷投入了做一个士绅信任的好官的行列。对自己辖区发生的事情视而不见,对百姓们的饿殍遍野熟视无睹,关起门来口里读着圣贤书中的“民为贵而君为轻……”

    ……

    黔国公沐昆收到公文后的第三天,终于也整顿好了兵马粮草,带着三千大军朝着新平进发。

    得知黔国公到了,当地的士绅官员土司纷纷慷慨解囊,为黔国公报销路费,还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和犒军仪式,可怜了那群饿的虚脱的百姓,读书人见了也只能摇摇头道一声“高门酒肉臭,路有饿死骨。”

    吃饱喝足后,沐昆下令对这些违背朝廷政令的土司和乱民实施武力镇压,经过了两天的“激战”,因为当地百姓对朝廷政令极度不满,加上土司在当地太得人心,黔国公也只好带着六百多残兵败退,回到了昆明上奏朝廷。

    ……

    作为皇帝的耳目,驻守云南的锦衣卫对这一切自然都了然于心,在经过搜集和统计以后,通过锦衣卫特有的情报传递系统,一封密信亲自被火速送到了豹房,让朱厚照亲自查阅。

    黔国公的“战败请罪疏”还没到京城,朱厚照就先收到了自己天子亲军的密信。

    信中说黔国公沐昆到了新平以后与当地士绅土司欢聚一堂,第二天小打小闹之后就退回来昆明,据统计死伤不会超过二十人。而云南本地的物价上涨也都是因为云南鹤庆高氏土司家主高鼎下的命令,还提到了高鼎家中“金银财宝不计其数,垄断了云南大部分产业”,并告诉朱厚照云南的大小官员俱已不可信,所谓的“乱民”也都是被人策划指示的,并且云南武定凤氏土司还派了两千精锐去新平支援李家,让朱厚照小心决断。

    看完以后朱厚照刚要怒斥这高鼎比自己还有钱,几位内阁大学士就带着一堆云南各地官员的奏疏求见了朱厚照。

    这些奏疏不论言辞,结果都指向了同一个:当地土司深的民心,朝廷政令才下发就遭到了巨大的反抗,还有几个官员因为“强行逼迫百姓实施改土归流”,让百姓走投无路杀官造反。希望朝廷认真考虑改土归流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

    没过多久,黔国公沐昆的“请罪奏疏”也被人送到了朱厚照和几位大学士面前。

    沐昆声称自己统兵不力,因当地百姓过于团结,土司深得民心,遭遇了巨大的反抗,称自己带去的五千精兵只活着六百多人逃回昆明,自己也受了伤。请求陛下责罚。

    另外几本官员的奏疏则是为黔国公沐昆“讨要”抚恤金的,称万万不能寒了众将士的心。

    朱厚照看完后怒极反笑,把锦衣卫的密信递给了几位大学士。这三位老臣也都知道其中的“奥妙”,相比这些异口同声的官员奏疏他们更相信锦衣卫的密信,毕竟锦衣卫直接对皇帝负责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立场的公正性。

    但又因为黔国公一脉世受皇帝宠信,而且还是国公这种庞然大物,再加之沐昆掌握着兵权,几位大学士也不敢轻易提及黔国公的可信与否。

    “改土归流”本来是为了解救那些被土司世代奴役欺压的百姓的善政,如今却成了逼的百姓走投无路杀官造反的苛政,对云南当地土司豪绅甚至背后还有一位国公的身影,几人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的精神,豹房里向来轻松的气氛顿时严肃了起来,甚至连马都不敢随意嘶鸣。

    ……未完待续

    ()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