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八六章 文化侵袭(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那些一步步构造出文化理论体系的圣人先驱来说,朱厚照还是万分敬佩的。

    无论是孔子告诉你的“有教无类”,“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还是孟子告诉你的“鱼和熊掌不可兼得”“钟鸣鼎食,于我何加焉”,还有老子告诉你的“大道至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这些东西毫无疑问,都是整个人类社会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确实可以给人力量,可以振奋人心,可以引人向善,可以富国强兵。

    当然,也可以化为自己手中的无上利器,可以让自己无往而不利,可以让自己的敌人国破家亡,堕入万丈深渊!

    朱厚照已经想清楚了,自己想要造成文化输出很简单,打包一下,让鞑靼人放松警惕,潜移默化中接受便是。

    另外,在包装一下,将利益输出和文化输出互相捆绑起来,学汉人优秀文化,享受汉人宝贵资源,体验汉人美好生活。

    等土豆开始在大漠之中生根发芽,等自己的子民开始在大漠之中安家落户,等大漠深处有了商贾,有了经济繁荣,有了工作岗位的时候,自己就可以开始雇佣鞑靼人来大明提供的岗位工作了。

    到时候来了就包吃包住,让你被汉人的优越生活给一步一步腐蚀,到时候如果你离职了,回到大漠之中,在过上每天放牛放羊,还吃不饱吃不好穿不好的生活,你自然就会想念在汉人聚落里美好的生活了。

    而你要想到汉人的岗位上工作,你就必须会说汉话,大不了自己再从内帑拿出几十万两银子来,给出高额的薪酬来吸引你,留住你。

    到时候你工作稳定了,生活美好了,有妻子孩子的是不是要把他们给接过来,没孩子的是不是要生孩子?没老婆的是不是要娶老婆?

    等在汉人的生活里安家落户了,是不是要给自己的孩子考虑一下,是不是要送他们去读书,去学知识,去明事理,去出人头地。

    你想读书,很简单,大明最不缺的就是读书人,更不缺的就是落榜的,没有官去做的读书人。

    这就好办了,自己是天子,天子就是任性,自己到时候出个政策,下一道圣旨便是,就直接说只要愿意到大漠之中“支教”三年的读书人,回来以后一律赐给同进士出身的殊荣。

    朱厚照相信,只要这道旨意一出,必定会有数不清的落榜举子只身前往,只为了得到那个“同进士出身”的无上殊荣,改变一下自己的阶级性质,再改变一下自己整个家族的身家性命。

    有了老师,有了父母,可怜天下父母心,无论是鞑靼人还是汉人,天底下的父母必定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希望自己的孩子明事理有知识。

    所以说,只要汉人的学校在大漠之中开设起来,必定会有无数的鞑靼人将自己的孩子送进去读书。

    一代人,两代人,三代人,代代人之后,鞑靼人还会存在吗?鞑靼的传统文化还会存在吗?到时候的鞑靼人,还会知道自己的祖先是怎样的弯弓射大雕吗?

    恐怕会变得和汉人的孩子一摸一样,只知道孔圣人,只知道礼义廉耻,知道君君臣臣,知道天地君师亲了。

    等时机成熟以后,自己还可以力排众议,宣布鞑靼人的后代一样可以参与科举考试,只要他有那个本事考中,那么一样可以和汉人的考生一般,在大明朝做官,甚至是做大官。

    外国人尚且已经可以在自己的大明安家落户,为大明的发展和繁荣作出贡献,鞑靼人读了汉人的书参加一下科举考试又怎么了?

    只要给了他们希望,给了他们出头的道路,这群鞑靼人就会卯足了力气,拼命读书,拼命学习我们汉人的文化知识,就为了能够做汉人的大官,威风凛凛。

    只要有鞑靼人到大明做了官,这样的意义无异于千金买骨,到时候必定会有更多的人想到大明来,有了鞑靼人构成的士绅阶级和利益群体,必定还会吸纳更多的鞑靼人前来投奔,他们的亲族,他们的好友,他们的家人,他们的门生故吏,都将被吸引过来,到时候鞑靼民族的优秀人才都来了大明,鞑靼人还怎么发展?还拿什么与自己斗?

    一夜未眠,豹房的案头上,已经密密麻麻的堆满了朱厚照对鞑靼人的反制措施,一个直接亡其国,灭其种的阴狠措施。

    ……未完待续

    ()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