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城头变幻(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家反迹未彰,但有“后世”的教训在,自己无论如何也要多做准备才是。

    “以何名义方才不能引起地方惊惧?”王在晋微微一滞,许是没有接受天子的“强势”,片刻后方才回道。

    “秦邦屏将军年近六旬,又不服辽东水土,或是由朝廷派人护送,返回重庆府较好。”只是需要一个不引人注目的由头罢了,毕竟若是动静太大,有什么脱离掌控的变数,也是朱由校不愿见到的。

    “那辽东的石柱兵?”重庆府石柱土司,便是国朝赫赫有名的秦氏一家。

    “交由其弟秦民屏领。”

    “陛下,三千将士虽说不多,但沿途的粮秣供给?”大明军兵出征,都是沿途州府供给一半,朝廷中枢供给一半,若是按此惯例,此次“行军”可是要大大惊动中枢、地方的。

    “均由内帑拨银子,沿途采买。”朱由校没有迟疑,开拔银子每人四两左右,出征粮饷每月三两左右,若是来回半年,加上兵器火药耗损,十万两银子总是要的。

    “既如此,臣无异议。”王在晋松了一口气,如果这样操作,地方、中枢杂音便会小不少了,隐隐的,天子威望日重,能够如此和自己商量,也是让他放心不少。

    “如此,便有劳本兵了。”

    “是,陛下。”王在晋起身行礼,这也是应有之意,总不能让皇帝亲自出面,要求调动兵马才是。

    目送王在晋出门而去,朱由校方才放松了些,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涉及到兵马的调动,朝堂的争议必然不小,关键是速度肯定不会令自己满意,这也是他召来兵部尚书商议,借秦邦屏回重庆的缘故,又愿意出内帑的原因。

    党争误国,最大的原因就是将帝国的资源、注意力集中在朝中的纷纷扰扰,而对于真正的大事却是无暇、无力顾及,只希望“后世”绵延十数年,将贵州、四川、湖广等地资源、兵力消耗殆尽,百姓死伤惨重,还将陕西边军引入内地方才平息的的乱子,能以最小的代价尽早平定罢。

    良久,朱由校方才回过神来,出声问道“朝中可还有其他事?”

    “陛下,刑部附议了大理寺对首善书院的裁定,”王体乾拱手回道,抬头看了一眼天子,又接着说道“据说是洪承畴主持的”司礼监掌印的眼中满是崇敬,局势果然如天子所设计的那样发展只是这洪承畴还是应该要赏的。

    朱由校闻言眉头皱了起来,大太监的意思他自然明白,朝廷之上,除了忠诚礼数之外,最大的潜规则应当是就是“赏功罚过”了,无论其人品性如何,若是对你效忠,为你办事,作为天子自然要投桃报李,否则今后还有谁人投效?

    而这“大名鼎鼎”的洪承畴就职刑部,在尚书、侍郎都是东林中人的情况下,还能“审时度势”,关停首善书院,说是有功也不为过了,何况看这司礼监的意思,应当是对其印象不错,其人也是相当上进爱钻营了。

    “朕知道了,可还有其他事?”半晌,朱由校点点头,转而问道,终是没有直接回应。

    “陛下,还有那亓大人上书东林书院事”微微一愣,王体乾便又转而说道,只是心中暗暗告诫自己下回,可不能再为那洪承畴说话了,不知那正五品的刑部郎中,可是什么地方未得天子满意。

    朱由校闻言,瞥了一眼王体乾,看大太监难掩兴奋,似乎有机会翻身做主了?

    “魏伴伴怎么看?”

    一直没有说话的魏忠贤面露挣扎之色,半晌方道“还请陛下圣裁。”

    半晌,朱由校缓缓说道“将其驳了罢。”两人的心里,或多或少都有些要趁势将东林一网打尽的意思罢。

    “是,陛下。”两位大太监心中一紧,王体乾赶忙回道。

    朱由校眉头微微皱了起来,“方党”中已经有人“得意忘形”了,还想着趁胜追击,不说那样会引来多大的反击和朝堂的动荡,就算能空出些位置来,自己夹袋中,也暂时已经没有人可用了,让方党进一步坐大?笑话!

    “明日晌午,准辽东经略入见罢。”熊廷弼在将战后的沈阳收拾的差不多,便三次上书,请求陛见,近日已经回到京城了。

    “是,陛下。”

    呼,作为帝国的最高权威,青年微不可察地舒了一口气。

    虽说近日将东林的势头摁了下去,朝中也粗粗有了帝党的模样,但是道阻且长,眼下自己手中的忧心事依旧不少,比如眼下的辽东朝鲜,又比如千里之外的西南。

    ——————————

    邦屏,川人,秦良玉兄,泰昌时率部援辽,其与弟秦民屏率数千人往沈阳战后,因疾归,上遣人护送返,意甚厚。

    ——《明史·列传》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