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突如其来(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三次上辞表让气势大盛的东林众人为之一滞。

    两人都未提及的“书院案”更是东林中人的痛处。

    两日后,督察院右佥都御史、齐党魁首亓诗教,递上奏本,参邹元标不法,私建书院,居心叵测,还有那“叛徒”杨涟推波助澜今日应该是暂封书院的日子了罢

    大明开国以来,宋元留存的书院,多被改建为州府社学。

    但成化、弘治以后书院逐渐兴复;嘉靖十六年朝廷以书院倡邪学下令毁天下私创书院,次年又以书院耗费财物、扰乱官学再次禁毁书院;直至嘉靖末年,首辅徐阶提倡书院讲学,方才得以恢复。

    好景不长,万历七年张江陵入阁,再次下令禁毁全国书院;直至其去世后,朝廷法纪松弛,书院又开始盛行东林书院方才趁势兴起,讲学议政,领一时风潮,方才有了光宗时“众正盈朝”的希望。

    这私人书院,可说是东林命门,一时间朝堂再次掀起轩然大波,奏本纷飞。

    而在这纷争不休之时,方从哲上书请辞,直言老病,恳乞回乡,但却被皇帝退回了;大明阁臣、九卿受到弹劾实在寻常,若是实在撑不过去,便每每以辞表递上,皇帝若是退回,便大多可将物议减少几分

    “杨涟已被擢为大理寺右寺丞了,主理红丸一和书院案了?”张问达微微皱眉,目光深沉,又说起了另外的事“阮大铖也晋为兵部主事。”

    大理寺掌刑狱案件审理,长官名为大理寺卿,位九卿之列,在大明朝廷与刑部、都察院并称为“三法司”,地位却隐隐高出刑部。

    “这两个叛徒!”孙孙慎行更是牙关紧咬,怒目圆睁,低声喝骂道。

    那杨涟在东林中本是旗帜一般的人物,却“改弦更张”,引得不少人相随,现如今步步晋升,风头竟又重新盛起;但其凭一人之力,将文官读书人憎恶的宗室拉下马,又却是拦不住。

    至于本是东林党徒门生的阮大铖,实在是为人反复的小人,亏得自己还点评过他的诗文,真真是无耻败类

    “德允兄,这阮大铖必是投靠了方从哲,卖身求荣的无耻小人。”又是不解恨,孙部堂又是狠狠骂了一句。

    张问达闻言,没有附和,心中忧虑更甚,一向软弱的方从哲奋起反击,杨涟、阮大铖之流的“叛徒”被擢升,私人书院风波骤起,那新晋的兵部主事竟然开始整饬邸报

    这一桩桩,一件件,实在不寻常,难道真是那方从哲一己之力?要是其有那斗志心机,当今首辅应该有了张江陵一半的威风了罢?

    年近七旬,久历宦海,他却是比孙慎行要沉稳深思不少“闻斯,此事轻忽不得,需让梦白兄务必撑住,不要再上辞表;尔瞻兄尽快赴京,不要顾及众议。”梦白是太常寺卿赵南星的表字,尔瞻是即将到京,就任大理寺卿的邹元标的表字。

    孙慎行一愣,但见张问达说的郑重,不由轻轻点头“德允兄放心,我这就安排人去送信。”只是两人心中都有数,邹元标倡议的首善书院被查封,物议之下,其赴京城的可能性已然不大。

    “不要安排那基于义愤的士子们闹一闹?”犹豫了一下,孙尚书又问道。

    张问达方才微微摇头,从法理上来说私立书院本就违禁,此时明显风向不对,再去触这个霉头,那可不是几个士子功名的事了天子下令大理寺主理首善书院之事,是不是有意绕开东林主事的刑部呢?

    他眼中忧虑不减,轻舒一口气,不由举目望向院中。

    六月的天气说变就变,已乌云漫天。

    ——————————

    六月,督察院右佥都御史亓诗,教劾京中首善书院不法,朝中轩然,物议沸腾。

    ——《酌中志》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