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未来怎么走,从繁星社开始(求推荐票)(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时代,那些个嘴皮子很硬的文臣明面上尊贵无比,但到了战场,又哪里使得动拥兵大将们给他效死力,甚至,皇帝在那些武将们眼里又到底有多少斤两。

    大明虽然是以文制武,但武将是世袭的军户,文官却是流官。到了明末,世袭的武将世家早已经发展出了自己的地方势力,也就是通过克扣朝廷军饷来养一群家兵。

    从辽东的李成梁家族,到后来的祖大寿、吴襄吴三桂,左良玉、高杰、刘泽清,都已经发展成了准军阀。明军号称百万,但皇帝又使唤得了谁?李自成逼近北京,朱由检命山东总兵刘泽清火速勤王,这老兄回复说坠马受伤来不了,北京城破,南明政权不但不敢事后追究问罪,还得乖乖送上东平伯的封爵。

    朱由检能杀袁崇焕,但祖大寿转头就将兵带回了锦州。朝廷数次下诏命其入京,祖大寿鸟都不鸟,皇帝只有可怜巴巴地多方赏赐安抚,才哄着他暂时没倒向满清。

    窝在翰林院做清流,显然是没有机会海阔天空去立门立户。这个时候,如果能在阉党和东林恶斗的夹缝之中,成为一个第三方,未尝不是一个出路。

    繁星社建立起来,再怎么强调不党不群,但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目标本身就是一股强大的力量,李沅只要坐实了发起人位置,怎么会没有影响朝局的能力。

    有了一定的朝野实力,才有可能去捞钱去培植自己的势力。

    当然,这个第三方自然是如履薄冰,要当得稳当,很不容易。结社总要有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不能过分刺激某些人的神经。

    在国子监,当时就有不少同年有参与的兴趣,也有部分官宦子弟面色凝重,若有所思。李沅也不过多展开,只商议在选拔庶吉士的馆选之后,等今科的同年们过了人生的这一大关,才来翰林院商议。

    庶吉士的馆选,在明中后期形成惯例,每科殿试之后,都会选拔数量不一的庶吉士,进入翰林院做编外的翰林。

    庶吉士低于一家进士,但高于普通进士。一般来讲,三年之后,十有八九的庶吉士能通过考核进入翰林院做正式的翰林编修、检讨(从七品)。

    按照明朝“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惯例,可以说庶吉士馆选通没通过,又是进士们要面对的冰火两重天,其重要性不亚于殿试。通过了,做官的上限就是大学士进内阁,没通过的话,也就混个普通三四品到头了。

    馆选要求二三甲的进士在一个月内,提供个人的诗赋文章十五篇以上到礼部,一个月后在东阁前考试,考试的文章和选送的文章在一个水平线上,证明选送文章不是枪手写的,然后还要过内阁、礼部、吏部会同阅卷管的法眼,就可以成为预备翰林庶吉士了。

    因此,李沅要将繁星社的具体成立时间放在馆试之后,现在他是清闲,但他的同年们还并没有太多心思去想其他的东西。

    ————————————————————

    今日还是两更,二更傍晚六点。各位书友推荐票投投。

    满五百推了,感谢所有支持的书友!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