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会试出题(1)(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茗茶,两位主考相对而坐,叙起过去的情谊和科考趣事。

    两人都是大器晚成的科考异数,顾秉谦四十五岁才中的进士,孙承宗稍好一点,四十一岁中进士。作为“老年”进士,在官场是很吃亏的,中了进士还要熬资历,然后一步步进阶,像他们这种四十多岁才中进士的,正常也就混个四五品退休,而这两位,居然都入了阁。

    这一方面要归功于名次好,顾秉谦殿试是二甲第十名,孙承宗更是一甲第二名榜眼。另一方面要感谢身体好,二位都是高寿。

    因为已经熬出头,过去苦难的科考经历也能作为忆苦思甜的佐料,两人谈的哈哈大笑,谈着谈着,竟然谈出惺惺相惜的感觉来。浑然看不出一个被称为阉党瓜牙,一个是东林要员,双方已经是势如水火。

    他们摆了半天龙门阵,然后就分开各自回房用饭,用完饭两人也都没有再出来正厅继续联络感情,客套应酬虽然是驾轻就熟,但真的比朋友相聚费神得多。

    “顾阁老,孙阁老,同考们在门外候着了。”还好,很快林尧俞来请示晚上开会商量考试安排的大事了。

    在贡院里面,虽然禁止进出,但在里面考官们互相串门并不禁止,饮酒宴会均有礼部安排提供,有求必应,让考官们舒舒服服。固定到了第一天的晚上,同考官们才到聚奎堂正式拜见两位主考,抽签分房。

    这个分房不是分房间,具体的住的地方早已经分好,这个分房又叫分经。科考分经取士,诗、书、礼、易、春秋,每名考生都有自己的本经,也就是最擅长的一部经书,第一场本经的题目是必答题。

    首先,林尧俞介绍了这一科报名考生所治本经的人数比例,将按照这个来调整每经同考官的数量和每经的录取人数,《易经》和《诗经》做本经的考生最多,《尚书》次之,《礼记》、《春秋》考生最少。

    “至衡,《易经》五房、《诗经》四房,《尚书》三房,《礼记》两房、《春秋》一房,你带领他们抽签。”至衡是林右昌的字,他是万历三十五的二甲进士,只比孙承宗低一科,是所有同考中最资深的翰林,因此被确立为领班同考。

    同考们并不按照各自的专经分房,能坐到同考官的位置,都是大儒,不是专经不影响判卷,所以林右昌带头,十五人抽直接抽签,林右昌抽得了易三房。

    就这样,这科每经的录取人数也就确定了,本届一共录取三百五十人,每位同考能分得录取名额二十三个。具体到各经,本经为易的考生将被录取一百一十五人,诗九十二人,书六十九人,礼四十六人,春秋二十三人。还余下五个名额,由每位同考各出一份备卷,由主考决定最后这五个名额。

    分经之后,各位同考就回去出本经的考题,每人准备四道题,留待第二天主考来抽取。

    ——————————————————————————

    从本章开始,会详细描写会试的过程,想给各位书友尽可能完整展现大明最重要考试的细节,好像还没有作者做过这样的工作。也许会有细节的偏差,请多包涵,也许还会有点枯燥……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