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意外的收获(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天朝的玻璃在古代称作琉璃,而琉璃的发明与青铜冶炼技术有着密切的关系,李君虽是个死文科生,但对于琉璃的历史发展还是知晓一些的。

    青铜的主要原料是孔雀石、锡矿石和木炭,古人在冶炼青铜的过程中,由于各种矿物质的熔化,其中玻璃物质在排除铜矿渣中就会出现硅化合物拉成的丝或者结成的块状物。

    由于一部分铜粒子侵入到玻璃质中,因此呈现出浅蓝或者浅绿色,古代工匠被这些半透明、鲜艳的物质引起注意,经过他们稍稍加工,便可制作出精美的琉璃装饰品。x 电脑端:<a href="https://www.x/" target="_blank">https://www.x/</a>

    琉璃的广泛应用虽说是在明清时期,但唐代开元年间已经有了记载,并且唐代博山地区就有专门制作琉璃的工坊,到元代时,琉璃工坊已经形成一定规模,明朝初期更是设立了专门制作琉璃的‘外厂’,为宫廷生产‘青帘’等贡品。x https:/m.x/

    不过天朝制作的琉璃优缺点并存,其造型精美,绚丽多彩、晶莹璀璨,却极易轻脆易碎、不耐高温、不适应骤冷骤热,好像是其中的铅钡成分烧制时,温度较低引起的,这也导致琉璃在古代只能被加工成各种装饰品、礼品和随葬品等,相比技术成熟的陶瓷、青铜、玉器,琉璃的用途狭小,一直发展缓慢。

    对于西方透明玻璃的制作,李君也是知晓那么一丢丢,就是没实际操作过,缺乏经验。

    而唐末时期,平常百姓烹饪大多是铁釜或者陶瓷,青铜器多是用于宫廷官府的大型装饰物、宴席所用的酒杯亦或是随葬品,福建很少有制作青铜的工匠,张延鲁在泉州寻了数日,还派专人去福州打听,都没有找到一个通晓制作青铜的工匠。

    李君本以为玻璃是西方所制,蒲诃栗应该知晓制作过程,不想蒲诃栗也是一知半解,比李君还要差劲。有那么一刻,李君都想仰天吼一声:空降个理科大爷,助朕一臂之力吧,若是来了大唐的镇东王就是你的,在线急等。x <a href="https://www.x" target="_blank">https://www.x</a>

    张延鲁有了航海罗盘已经感激涕零,至于再为其装裱一番,倒是没有太多希冀,李君也想暂时放弃,待日北定中原时,看看能不能找到个精通此术的工匠。

    或许是天可怜见,李君去漳州看望何云义时,遇到了从北方南迁的百姓前来感谢李君带他们南下,在得知李君想要制作琉璃时,有个名唤詹仁郁的金匠,说他父辈曾在长安的善金局做过工匠,对于冶炼青铜倒是略知一二。

    随即二人马不停蹄赶往漳州的瓷器坊,李君早已托张延鲁找来了不少乳白色的石英砂,瓷器坊的工匠也早已准备好李君所需的纯碱,在置办了一些石灰石后,基本原料已经准备妥当。

    詹仁郁架起炉火,将粉碎好的原料放进刚打造好的新熔炉中,炉下炭火熊熊燃烧,众人翘首期盼。

    一顿操作下来,詹仁郁心中满是疑惑,他捻起跌落的一些粉末,向正在沉思的李君问道:“适才为何要在这些东西中加上您所说的石灰石呢?”

    “助熔!”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